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家长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:“为什么孩子不听话?”“为什么跟孩子说话他都当耳旁风?”“为什么孩子在家跟大家都没话说?”
这些问题,指向的是同一件事情,那就是家长没有做好和孩子的沟通。小到1、2岁的孩子,大到青春期的孩子,沟通都是一个解决问题、传授经验、帮助孩子成人成才的必要途径。和父母沟通不畅的孩子,慢慢会关闭心门,不再对父母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,越来越不信任父母,亲子关系逐渐疏远,这时家长就会发现,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效果越来越差。
沟通原本的目的是: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想法;帮助孩子认识错误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;促进亲子间的相互理解,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。
然而现实中的很多家长,没有掌握好沟通的技巧,经常把唠叨、说教、批评当成和孩子沟通,产生了很多负面效果。
大家需要意识到,沟通的目的是帮孩子分析问题,启发孩子认识或直接指出错误,并告诉孩子理由,一味地发泄情绪只会让孩子感到害怕、恐惧、慌乱。
在《奇葩说》节目里拿过“奇葩之王”,并在辩论界,享有“辩论之神”称号的风云人物——黄执中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句话:
“能说动人,那个被说‘动’的,是情绪,而不是道理。”深以为然。客观来讲,在沟通对话中,没有人喜欢被改变。说教和讲道理只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和反感,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与互动。
家长可以多听听孩子怎么说,去体会孩子的感受、想法,并表达理解。在这个过程中,没有谁想说说服谁,只是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。这样的沟通方式,孩子感觉被敬重和信任,更愿意去反思,甚至接受家长的建议。除了情感上的共鸣,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一些切实可行、有建设性的方法、策略,给他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,这比讲道理有效得多。
例如,同样是高中生孩子写作业时还忍不住玩手机的问题,可以和孩子立下规矩,建议写作业时把手机放到一个比较远的房间。比起放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,这样可以避免意志力的损耗,更利于孩子管住自己。
此外,家长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自己做好榜样,赢得孩子的敬重与信任,比什么道理都有说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