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3
日常生活中,越是懂事的孩子,家长越是需要注意,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,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。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了,问题显现了,到那时悔之晚矣。
避免养出“被迫懂事”的孩子,家长应该这样做:
(1)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关注
懂事的孩子,大都是因为被爱的不够。
很多家长平时对待孩子总是在孩子表现好、考得好、懂事的时候才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和认可,让自己不满意的时候就非常冷漠、否定孩子整个人。
长此以往,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: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。
于是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、夸赞,就不断迎合父母所期待的样子,成为一个懂事的乖小孩。
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特点和闪光点,家长不要总是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,总是挑剔孩子的问题和不足,要懂得欣赏孩子,欣赏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的,独一无二的生命体。
即使孩子不太乖的时候,也要注意把孩子的人和行为分开看:多一份同理心,接纳、理解孩子的感受,表达对他的爱和支撑,再去规范不当的行为。
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,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,内心充满安全感。确信不管优秀与否,自己都值得被爱;不论发生什么,父母都会和自己一起面对。
(2)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
为人父母,不要怕孩子给自己惹麻烦,不要为了自己管教方便,而去强迫孩子懂事听话。
关于是非对错的原则必须遵守,但孩子也有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想法的权利。难过了可以放声大哭,委屈了可以据理力争······可以不必太懂事,不必言听计从。
用敬重、平等、开放的态度对待孩子,倾听孩子的需求和想法,只要在合理范围内,让孩子能够多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,积累经验。
不要总拿父母的权威压制、控制孩子,过于严厉、专制的教育,只会让孩子身心发展被压抑。
(3)别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
现实生活中,很多父母不能妥善安顿好自己的情绪,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发泄到孩子身上,在孩子身上索取能量。
把对现状的不满,对未来的焦虑,转移到孩子身上,高强度地逼孩子学习、报各种兴趣班,孩子没达到希望就发火、批评,再更严格地要求孩子,恶性循环;
婚姻不和,对生活失望,于是悲观消极,常常在孩子面前抱怨、唉声叹气······
孩子对父母的爱,会让他们即便压抑、牺牲自己,也要努力拯救父母。
很多孩子就是为了父母感到安心、快乐,而成为父母的“情绪拯救者”,做一个懂事、乖巧、优秀的孩子,尽量不惹父母烦心,而不是为了自己。
因此,父母应该保持情绪稳定,不要让弱小的孩子承受那份不属于他的情绪负担,反而应当成为孩子情绪的承接者。
在孩子生气、难过、委屈、自责的时候,给他拥抱、接纳、鼓励,让他的情绪可以顺畅流动,教他认识情绪,管理情绪,给孩子心理注入能量。
愿天底下所有的孩子,都能有被爱的自信、不懂事的底气,不必被迫扮演“懂事的乖小孩”。